更多照片
海印池上筑石橋三座,中間一座橋面平寬,北接普濟寺正門,南銜御碑亭,橋中有一湖心亭,又稱八角亭,正對普濟寺山門,可供游人憩坐。橋南的御碑亭,琉頂重檐,錯彩鏤金,造型獨特,在湖心亭前,與海印池相連,立于清雍正九年(1731年),亭中植有漢白玉御碑一尊,碑高5.2米、寬1.32米、厚0.32米,上鐫雍正帝所書記載普濟寺興建和普陀山歷史的御書。 御碑亭、八角亭和普濟禪寺形成的中軸線將海印池一分為二,隔為東西二池。池西一座為長堍橋,四隅鏤有龍首,逢雨則有雨水從龍嘴噴出,輕煙裊裊,縹緲空靈。池東一座為永壽橋,長40米、寬7.5米、高6米,系明萬歷十四年(1586年)所建,橋上石欄柱頭刻有石獅子40座,古樸典雅,生動逼真。 永壽橋前有一道觀自在菩薩墻,墻高3米、用7塊大石板鑲成,壁上有2米見方的五個大字“觀自在菩薩”(相傳觀音菩薩悲智雙圓,從悲則稱觀世音,從智則稱觀自在);大字右側刻《華嚴經》頌偈,左側刻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。據說此壁建于雍正二年(1724年)。菩薩墻旁刻有《心經》,頌云:“海上有山多圣賢,眾寶所成極清凈;勇猛丈夫觀自在,為度眾生住此山! 小知識:海印池與蓮花——荷花,佛家稱之為蓮花,是圣潔、清凈的象征。佛教稱極樂世界為“蓮邦”,以為彼土之眾總以蓮花為所居。認為眾生皆有“佛性”,只是由于被生死煩惱所困擾,而沒有煥發出自己的佛性,因而還陷在生死煩惱的污泥之中。蓮花則‘咄污泥而不染,澄清漣而不妖”,故佛教以蓮花來比喻“佛性”。觀世音菩薩是普渡眾生往生蓮邦的“蓮花部主”,所以,觀世音菩薩道場內的海印池就更是佛教信眾的必游之地,歷代文人墨客在觀賞蓮池景觀時,也都把觀景和對佛之所悟融會起來。
Copyright ©2001-2011 www.wviewer.com 舟山旅游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
旅游服務提供商:浙江省舟山市南國旅行社有限公司 技術支持:奈福網絡
客服中心:0580-2029784 2609565 24小時傳真:0580-2029164
統一社會信用代碼:913309027601612618 經營許可證:L-ZJ01220 網站備案:浙ICP備10003723號